长夏时节暑湿交替的天气特征,让一些常见疾病的表现症状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应根据气候的变化特征,及时预防并觉察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平安度长夏,提前防秋燥。
●长夏时节 防湿为先“俗语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暑湿交替的长夏,如果个人的肌体免疫力比较低下,或者生活起居不加注意,容易出现伏暑症状和肠胃疾病,平安度长夏首先要防湿。”河南中医内科医师郭云协说。“进入长夏时节后,伏暑的病人会增多不少,常常出现低烧。一般来说,下午时体温升高得比较明显,并伴有腹泻的症状,即便是止住腹泻也难以退烧。”郭云协说。长夏季节,尤其是临近秋分时,一天之内温差较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容易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暑湿天气最容易产生肠胃疾病。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又常阴雨连绵,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在长夏一定要注意饮食、起居的应时变化,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郭云协说,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季节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以免人为地感受到暑热之邪,受到疾病侵袭。不要吃过于油腻或过甜的东西,以防产生湿气。应多吃清热祛湿、健脾和中的新鲜食物,例如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赤小豆等。
●秋已潜来 提早防燥燥是秋季的时令主气,“祖国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最多的词。”郭云协说,“肺主气,气司呼吸,因此入秋后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易发呼吸道疾病的人应做好预防工作,提早防秋燥。”在中医上,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但也有不同。“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特点;而“凉燥”则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临床用药方面,“温燥”宜选用辛凉甘润的药物。“凉燥”则不宜用温燥药物,而以温润化痰宜肺为主。“温燥”的患者可多吃杨桃、柠檬、葡萄、柚、梨子等含维他命c或凉润的水果,避免冰品、辛辣、烧烤、油炸、咖啡、茶叶和干果类等食品。“凉燥”的患者可用老姜、红糖煮水喝,喝完可到被窝里微微发汗。避免服用饮料、寒性食物、刺激物和干果类等。身体正常的人也应该做好防秋燥的准备,防止秋燥对人体的损害。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情况,出现各种秋燥的症状,比方说眼睛干、鼻孔干、嗓子干等。治燥之法,以润为贵。若觉口干舌燥或有痰时,鼓励多喝温开水。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汤水,并适当选择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内可养些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睡前亦可于卧室里置冷水一盆湿润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