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液学因素 口服避孕药物、妊娠、产妇、手术后和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黏稠度增高均可发生脑缺血。
别名:脑缺血性疾病)
(
1.正常脑血流和脑缺血阈值 由于神经元本身储存的能量物质atp或atp代谢底物很有限,大脑需要持续的脑血流来供应葡萄糖和氧。正常脑血流值为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45~60ml。当脑血流下降时,脑组织通过自动调节机制来调节血流,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缺血对神经元的影响。
但当cbf下降到一定阈值,脑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脑最低能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可引起脑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当cbf≤20ml/(100gmin)时,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电生理变化,此为脑缺血阈值。当cbf为15~18ml/(100gmin)时,神经递质耗竭,突触传递停止,电活动消失,此为神经元电活动缺血阈值。如此时迅速恢复脑血流,可使脑功能恢复。但当cbf进一步下降至15ml/(100gmin)时,脑诱发电位可消失。cbf<10~12ml/(100gmin)时,atp耗竭,离子稳态破坏,膜磷脂降解,k+从神经元释放到细胞外,ca2 大量进入神经元内,引起后者钙超载,伴胶质细胞内na+、cl-和水分异常增加,细胞破坏死亡,此为离子稳态阈值。通常低于此阈值,脑损害为不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