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体查可见在口腔咽峡部、软腭上和扁桃腺、悬雍垂上有出现小疱疹。疱疹的初期是灰白色的小丘疹,周围红晕,以后变成发亮的疱疹,破溃以后变成小溃疡。
本病以治疗效果较好。
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可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辨证中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宜使用抗细菌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