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痛与镇痛传统的解释都涉及到神经元回路,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观念有不同的见解,提出了免疫镇痛机制,其中较受关注的是免疫源性阿片物质介导的镇痛作用。
1外周阿片受体
1.1分布阿片受体的三种类型(μ、δ和κ)都表达于感觉神经元,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胞体和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末梢。zhou等实验表明预先给予辣椒素可消除μ、δ和κ选择性受体激动剂的镇痛作用,而辣椒素是选择性作用于初级传入c纤维的神经毒素。阿片受体可能还位于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然而有证据不支持这一结论,在交感神经节未检测到阿片受体mrna。免疫细胞中可检测到阿片结合位点和阿片受体转录表达,然而,这对于疼痛传递的意义尚缺少研究。
1.2炎症时的变化阿片受体在背根神经节合成,轴突运输负责将其运送至神经末梢。mousa等研究发现外周组织发生炎症后神经纤维阿片受体的轴突运输增强,神经纤维阿片受体密度在炎症组织明显增加。而且,原本未激活的神经元阿片受体可因炎症组织特定的条件(如ph值降低)而被激活。炎症可破坏在正常情况下起高分子量或亲水物质(如肽类)弥散屏障作用的神经束膜。此外,炎症组织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数量增加(长芽)。总之,阿片样物质在炎症组织中更易与初级传入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