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中,糜烂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皮肤、黏膜处局限于黏膜表层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而较深的坏死性缺损,超过黏膜肌层则称为溃疡。
人体有许多肉眼直接或间接可见的器官病变会表现为糜烂,如表面皮肤糜烂、宫颈糜烂、生殖器糜烂等。通过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可以观察到的则包括气管黏膜糜烂、食管黏膜糜烂、胃黏膜糜烂、肠黏膜糜烂等。临床上以急性糜烂性胃炎最常见。
引起糜烂性病变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伤性外力作用(机械摩擦、烧伤等)、化学物质刺激(酸或碱、药物、酒精等)、病菌感染、局部血管挛缩,或因闭塞导致缺血、营养不良,以及应激或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吸烟,都可以引起不同的糜烂症状。急性糜烂性胃炎又称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其成因包含内外双重因素。外源性因素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内源性因素可能为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手术、过度紧张劳累、十二指肠—胃反流等。
此病发作较急,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脱水、酸中毒或休克,并伴有贫血。轻者可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特别是发病24~48小时内。如果超过48小时,病变可能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