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佳节,除了有吃月饼的传统之外,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中秋吃芋头的习俗,关于这一传统的由来,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
相传,明朝年间,敌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继光带兵抗击敌寇取得了丰功伟绩。中秋佳节,军队便在营地欢庆胜利。深夜,敌寇乘机偷袭,戚继光等被围困在山上,断绝粮草,士兵们只挖野草充饥,并且挖到了很多野芋。这些松软香甜的野芋挽救了众人的性命,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种食物的名字。戚继光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将其称之为“遇难”。
一天晚上,戚家军在饱餐“遇难”之后,如兵从天降,英勇突围,将敌寇全歼在睡梦里,取得了突围的胜利。此后,东南海一带百姓每逢中秋佳节就吃糖烧“遇难”,以此表示对戚继光的抗敌寇功绩和世代铭记民族危难的不朽情怀。因“遇难”与“芋艿”谐音,故而世人就把它称为“芋艿”。
而在中医中,芋头甘辛、性平,归肠、胃经,具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中益肝肾、消肿止痛、益胃健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添精益髓的功效,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此外,芋艿为碱性食品,能中和体内积存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具有美容养颜、乌黑头发的作用。
中医提醒,芋头含有较多的淀粉,一次吃得过多容易导致腹胀。此外,生芋有小毒,食用时必须熟透。生芋汁还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若是在处理芋头时,被芋头的粘液沾到,皮肤红肿、发痒可用姜汁擦拭缓解症状。另外,建议在流动的水中或戴手套处理芋头。